上場前的牛棚日記 Day 1:自由的失眠夜,重溫魔球

PoYu Chen


PoYu Chen
上場前的牛棚日記 Day 1:自由的失眠夜,重溫魔球
8月14日
昨晚,我照舊在睡前盤算著隔天的工作,卻猛然意識到,行事曆上寫的是「自由身第一天」。
頓時,腦袋像是被清空的硬碟,失去了運轉的目標,原本規律的睡意也跟著一起登出。
凌晨 3:45,索性爬起來看鄧愷威的比賽,期待一場精彩的投球能為這天揭開序幕,沒想到,他的控球就跟我的睡意一樣,找不到。短短30分鐘,就退賽下班了。於是,我點開了那部重看無數次的《魔球》。或許,是想從比利·比恩的故事裡,為自己這段意外的「牛棚日」,找點啟發吧。
電影裡的比利,表面上看起來充滿激情,甚至有些暴躁,會為了輸球而砸東西。但每當他坐下來面對數據、討論球員交易時,卻又展現出另一種極端的冷靜。他不受球探們的傳統眼光或球員的明星光環影響,只相信冰冷的數字告訴他的事實——誰能上壘。正是這種對數字的「六親不認」,讓他能狠下心做出最理性的決定,把個人情感跟專業判斷切得一乾二淨。或許,這就是他能在壓力鍋裡,還能堅持自己那套玩法的秘密武器吧。
這讓我想起電影裡我印象最深的一幕:助理問他為何從不跟球員們一起搭飛機或旅行。他回答,一旦跟球員建立起私交,就很難在需要時,把他們當成資產去交易。
這句話像一顆速球,直接砸進我心裡,也讓我反思起自己的管理風格。在工作上,我總想傾盡全力去支持團隊成員,成為他們能信賴的夥伴;但在情感上,那條專業的界線卻很難拿捏。太過疏離,怕團隊失去凝聚力;太過親近,又怕在需要做出艱難決定時,會因為不捨而無法下手。這或許是每個管理者,在自己的「牛棚」裡,都必須不斷練習的課題。
這也讓我很好奇,如果你是團隊的一員,你會希望怎麼跟自己的主管相處?會期待在中午或私下,還能像朋友一樣吃飯、聊天、保持聯絡嗎?還是你更喜歡公私分明,維持一種專業上的舒適距離?